国产最新AV在线播放不卡_国产一区二区二区按摩拍_免费无码av片在线观看_黄网在线看免费

您現(xiàn)在所在的位置:首頁/企業(yè)文化/員工風采
【“書香交投”讀書心得選摘】國資營運公司 芮文遙
發(fā)布時間:2016-05-23 00:00

讀史與反思—讀《全球通史》有感

(作者:國資營運公司 芮文遙)

卷一:關(guān)于通史的立場反思

讀中國古代史,有一種體驗,就是無論讀到哪朝哪代,華夏的事便是天下事,華夏的帝王便是天下的帝王。

而讀歐美歷史書,古代史言必稱希臘羅馬,范圍不離地中海沿岸與西北歐洲,近代史倒是全球史了,不過是全球殖民與掠奪的歷史。

斯塔夫里阿諾斯這一部《全球通史》成書于1970年代,彼時全球共產(chǎn)主義運動正在轟轟烈烈地開展,國際主義與共產(chǎn)主義深入人心之余,對學者的心理也產(chǎn)生了不小的影響。全書跳出了中國史書和歐美史書本身的局限,站在中立立場對歐亞非大陸數(shù)千年的歷史進行了全面的展示與描述,對澳洲、美洲大陸上的文明歷史也進行了粗線條的概述,同時對歷史上的平民百姓也給與了足夠的關(guān)注。這種歷史傳統(tǒng)與中國“帝王將相家譜”一樣的歷史傳統(tǒng)截然不同。在歷史教材之外讀通史,自是別有一番滋味。

通史作為縱觀古今、橫跨諸國的歷史題材,是社會發(fā)展到一定階段后人們渴望了解過去的產(chǎn)物。通史這種題材,中國亦有之,“究天人之際,通古今之變,成一家之言”的《史記》便是。然而與西方修昔底德、希羅多德起源的歷史不一樣,中國的歷史有著不一樣的傳統(tǒng),“左史記言右史記事”是中國的傳統(tǒng),“孔子作春秋而亂臣賊子懼”是中國的傳統(tǒng),我們記錄歷史不為了解發(fā)生什么,而是為了樹立一個個標桿,為了確定政治倫理的標準,《史記》所成“一家之言”亦如是而已。所以,在近代以前幾千年的社會發(fā)展中,中國編寫了蔚為大觀的史書,但是沒有對全球歷史進行敘述的史書,甚至沒有對周邊國家清晰的歷史記述。實際上,在中國的傳統(tǒng)歷史話語中,連研究歐亞大陸甚至于東亞圈的通史都不可能產(chǎn)生。唐代是中國古代一個空前絕后繁榮的時代,疆界遠至近日的中亞,但是仍然不會產(chǎn)生哪怕范圍稍微擴大的史書,最多只有一些游記而已。

從現(xiàn)代的角度理解,編寫通史遠不止是簡單的技術(shù)問題,它涉及最根本的是對于人類自身的反思和再理解,是一種觀念的轉(zhuǎn)變。這樣看來,在人類發(fā)展歷史上,某些孤立的民族不具備條件,或者說某個時間點之前不具備條件,甚至對于某些傳統(tǒng)而言也不具備可能性。通史不像工具和技術(shù)的進步那樣自然而然,影響通史產(chǎn)生的變量更為多樣、復雜。從這個角度上講,通史觀點或者通史性的歷史著作在西方產(chǎn)生也是必然的。其中的原因一目了然:正如書中提到的那樣,從15、16世紀開始西方文明首先開始全球擴張并領(lǐng)先于其他的地域文明,且時至今日仍然占有絕對的優(yōu)勢。也正因如此,作者不無偏頗的立場也就可以理解了。

有人說,中國人的宗教就是“歷史”。確是如此,我們的“歷史”堪比歐美人的《圣經(jīng)》。中國的史書是中國人天下觀和政治倫理的集中體現(xiàn)?;仡櫄v史,自商周以來“以天下為己任”的思想就是讀書人的傳統(tǒng),而近百年衰弱的國勢,竟至國人菲薄至此,全無半點天下之感,只恐神州陸沉。建國以來,國人以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開始了對中國歷史的重建,期待中國人未來在歷史上有更優(yōu)秀的研究成果,讓國人看到更多“中國的”全球通史,重新找回中國人的自信,重塑中國的傳統(tǒng)。

卷二:文明與野蠻的感慨

在本書中,每個篇章末,作者都會有一個“歷史對今天的啟示”的環(huán)節(jié),在這里,作者會就某一階段的歷史做一個概述性的論述。其中第二篇的啟示:“文明:是詛咒還是福音?”頗有感慨。

學界公認的文明出現(xiàn)的幾個標準是:文字、青銅器和大型城市。野蠻我在這里指代在文明出現(xiàn)之前的人類部落時代。

在每個不同文明中,都有一個人類未沾染上文明的不良影響的黃金時代:他們是人類自由自在無憂無慮的生活的樂園,在中國他們是“禪讓”與“公天下”的上古三代,在希臘他們是“黃金時代”“白銀時代”,是“伊甸園”。

確實在人類發(fā)展的早期,是這樣的。那時候的人類朝不保夕,但卻權(quán)利平等、地位相同。是文明的到來讓社會出現(xiàn)了分工,讓生產(chǎn)效率出現(xiàn)了飛躍,產(chǎn)生了文字,出現(xiàn)了學校,誕生了哲學家、神學家、史學家,也讓我們的文人學士們產(chǎn)出了大量華麗的詩篇。是文明讓城市和農(nóng)民割裂,是文明的發(fā)展出現(xiàn)了工人、商人,這種對社會的割裂、對人類的分類永久地改變了人類的心理。

公元前3000年前的古埃及,一位埃及人在送他兒子上學的途中說了一番話,他通過對比大量下層人民的勞苦與少數(shù)上層人士的安逸告訴他兒子一定要好好學習。他說:“學習寫字要用心,學會了什么重活都可以甩得遠遠的,還能當名氣很大的官。書史是不用干體力活的,卻能指揮別人……你不是有書吏寫字用的玩意兒嗎?就是那玩意兒,能把你和劃槳搖櫓的區(qū)分開來。我親眼見過在爐子口干活的金屬制造工,十個手指就象鱷魚爪子,身上的臭味比魚卵還難聞……石匠的活兒是對付各種堅硬的石頭,于完活時胳膊都累得抬不起來,晚上睡覺時還酸痛,只好整夜卷縮著身子睡,太陽一出來,又得干活。他的膝蓋和脊柱骨都快碎了……理發(fā)匠從早到晚給人剃頭修面,除了吃飯,連坐的功夫也沒有。他匆匆地從這家轉(zhuǎn)到那家,兜攬活兒,就象蜜蜂吃自己釀的蜜那樣。他累斷了雙臂只是為了填個肚子。種田的一年四季只有一套衣服,嗓子粗啞得象老鴉叫,十個手指從來沒有空閑,兩條胳膊讓風吹得干瘦如柴。種田人休息的地方——如果他真能休息的話,是爛泥地。種田人不生病時,和牲畜一起分享他的健康;生病了,就在牲畜中擠塊地皮躺下?!?/span>

顯然,文明的到來對人類的平等是一種反動,雖然人類向前邁了一大步,但卻永久地為自身刻上了深刻的印記。

回頭再讀一讀那一片淺顯的勸學篇,沒有什么深刻的道理,確是非常地實用與深刻。對于我們多數(shù)人,這些話或許有著更深刻的含義。